中国煤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2012北京国际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来源: 中国煤炭学会

      11月29―30日,以“矿区污染防治、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为主题的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暨2012北京国际生态修复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各高校、各省市国土系统、环保系统和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就矿区污染防治、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政策法规与标准等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充分讨论。这是对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响应,也是一次科学技术及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分享的交流盛会。
  中国煤炭学会秘书长刘峰在致辞中指出,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需求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开展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相关科研工作,对于遏制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维护矿区生态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专家一致认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关系矿区生态和环境的全面改善,是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与生态安全和实现区域永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应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目前,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面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机遇,但在政策保障、管理机制、理论基础、技术和资金保障、技术产业化、产业合作等方面,仍存在制约瓶颈和严峻挑战,尤其是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法律法规需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与标淮规范急需出台。专家表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应遵循“谁破坏、谁治理”、“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加强源头控制和预防措施,减轻土地和生态的损伤与污染,实现“边开采、边治理”的采矿―生态修复一体化,保障矿产资源开采的同时又保护和及时恢复生态环境,建设美丽矿区。
  此次论坛由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孵化中心共同主办,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生态修复网共同承办。
  会议形成了《2012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行业发展共识》。
  《2012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的几点共识》
  2012年11月,来自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中科院、中国社科院、高等院校、各省市国土系统、环保系统和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等200多名专家学者,就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充分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1、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关系矿区生态和环境的全面改善以及矿业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有助于缓解地矿、矿农、干群关系和矿区人地关系,事关矿区人民健康与福祉以及绿色矿山与和谐矿区建设成败,是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与生态安全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应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2、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正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机遇,但在政策保障、管理机制、理论基础、技术和资金保障、技术产业化、产业合作等方面,仍存在制约瓶颈和严峻挑战,尤其是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法律法规需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与标准规范急需出台。
  3、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行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生态学会和中国土地学会等学术和行业团体间合作,有助于整合资源和优势,更高效地促进行业内外的交流与沟通。
  4、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应遵循“谁损毁、谁治理”、“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采取预防措施,加强源头控制,减轻土地和生态的损毁与污染,实现“边开采、边治理”的采矿-生态修复一体化,保障矿产资源开采的同时又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建设美丽矿区。
  5、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行业发展历史短,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在学科体系、支撑理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加强。
  6、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服务领域点多、面广、地域特色明显且技术综合性强,需要物理、化学、工程和生物等技术措施来支撑,同时也需要多学科、多领域人员共同参与,联合进行技术攻关。
  7、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生态损毁,确定不同的资金筹集途径,整合和优化投资渠道,解决投融资机制问题。
  8、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尚需总结和探索产业发展经验,形成从产品与装备研发、环境损毁与修复风险评价、规划与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服务、工程监理、后期监测与管护等产业发展和产业合作体系。同时,有必要成立中国生态修复产业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事业。这一过程将催生和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企业。